首页

鞭打针刺虐阳在线视频

时间:2025-05-26 10:44:38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16506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黑龙江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曲敏被提起公诉

在公众眼中,对水下考古最深刻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2007年。当年,宋代沉船南海I号在经历了6年的前期考古后,实施整体打捞。那是中国第一艘整体打捞出水的古代沉船。

日本今天启动第三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外交部回应

民营经济一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招牌”与“底气”,作为全国经济“领头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2024年广东将继续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和广东省“民营经济30条”,“快、准、实”出台惠企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每天10分钟靠墙站 帮你缓解肩颈痛、改善体态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丁红星介绍,近年来,该校依托学科特色、整合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宠物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宠物科学知识,引导公众以更科学和负责的方式养护宠物,构建人宠和谐社会。

新一轮强冷空气上线 北方局地降温12℃

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9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获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吕从民透露,中国载人空间站自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取得包括众多首次在内的重要研究进展。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幕

银川海关相关负责人分析,当前,宁夏外贸虽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但外部需求边际向好、生产型企业基本盘稳定,稳规模、优结构的基本面向好。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